湿热的克星土茯苓,痛风、湿疹、瘰疬、痈肿、梅毒皆可选用

佚名 2022-10-02

开门见山,今天想和你聊聊土茯苓。

一讲到土茯苓,肯定有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茯苓,茯苓功善健脾祛湿,是一种真菌类的药材,常年生长于松树之下,所以想要采摘茯苓,首先就得找到松柏。

茯苓

而土茯苓虽比茯苓多了个土字,但两者压根不是一回事,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(báqiā)的干燥根茎,只是因其形态长得像茯苓,所以才得名“土茯苓”。

土茯苓

古时候,没有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,所以那时候的粮食远不如现在那么充足,特别是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,好多人流离失所、妻离子散,三餐压根就很难可以吃饱。所以,那个时候,什么野菜、野果、树皮皆是“美食”。然而,这些野菜野果的根本不耐饥,没吃多久人又容易饿了。这个时候,土茯苓成了炙手可热的充饥之品。须知,土茯苓富含淀粉,成了很多人果腹的救命粮食。

明代植物学家朱橚在《救荒本草》中亦云其可以代粮,可长期食用,但据老一辈的人说道,这东西吃多了并不好受。所以,土茯苓也就有了“禹余粮”、“白余粮”、“山遗粮、“冷饭团”等别名。

《本草拾遗》:“草禹余粮,根如盏连缀,半在土上,皮如茯苓,肉赤味涩,人取以当谷,不饥……调中止泄。”

那么,这大隐隐于市的土茯苓到底有哪些功效呢?不妨花上个三五分钟,听远志娓娓道来。

通利关节

现在,我们吃得是越来越好了,我们前文就讲过了,以前的人因食不果腹,每天都要为吃些什么而犯愁,而现在的人啊,成天都在为吃些什么好,选择实在太多而犯愁。

然而,过食这些辛辣肥甘厚味之后,我们的脾胃就难堪重任了,消化不了或无力健运的食物全都瘀积在脾胃中焦,久而久之,就容易生热生湿。须知,湿本为水,而水性趋下,是故,湿邪就容易裹带着热邪往下焦以寻找出路。而这湿热灼伤体内津液,炼而成痰,容易附着于我们的关节处,而症见关节处或红、或肿、或热、或痛。西医称之为“痛风”,而在中医认知中,主要属于“湿热下注”的范畴。

这个时候,不妨用点土茯苓吧!

我们前文就讲过了,土茯苓不似茯苓抱木而生,而是多生于山坡上,荒山中,林野间。你去看,土茯苓长着长长的藤蔓,可以从山的这头长到山的那头,茂盛的藤蔓盘根错节,就像人的经络一样。

土茯苓

事实也正是如此,土茯苓尤善通利关节,兼有祛湿的功效,湿邪即除,痰浊何来?

《本草正义》:“土茯苓,利湿去热,能入络,搜剔湿热之蕴毒。”

《本草再新》:"祛湿热,利筋骨。"

土茯苓

祛湿止痒

在我国的南方城市,诸如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地因全年天气炎热,当地的人都容易上火。

不仅如此,气候还潮湿,又闷又热又湿。须知,湿邪最为黏腻、沉重。

若是湿邪侵犯肝胆,肝胆郁滞,气血就不顺畅,人就容易烦躁;

若是湿邪壅盛于脾胃,脾胃健运失司,整个人就容易食欲不振,人也昏昏沉沉的。

不仅如此,湿邪也最容易反复。因为湿性黏腻,病根不容易祛除,所以,这也是好多人湿疹反反复复老发作的原因之一了。

这个时候,用点土茯苓再合适不过了。

土茯苓既入肝经,又入胃经,既善清肝胆湿热,又可燥脾胃湿热。所以,你若是去南方,就会发现好多人都有拿土茯苓煲汤的习惯。

土茯苓

瘰疬痈肿

我们前面讲了湿热下注,是因为湿邪载着热邪往下走所致,所以这个湿热下注一般是湿邪略胜热邪。

那若是热邪略胜湿邪呢?

你去看,刚刚蒸完的包子或馒头,热气是往上散的,所以,热邪是容易外散的。

是故,当热邪略胜湿邪,湿气就容易跟着往外走,聚积于我们的皮肤之下,体内的气血津液运行到这个地方就容易受阻,久而久之,而成瘀滞。

所以,大家去看,但凡是皮肤上发的疮痈、痤疮、瘰疬等大都属于“湿热”范畴。

土茯苓不似其他那些清湿热的药材来得那么的峻烈。其味甘淡,性平,药性缓和,清热燥湿之余,又无损伤正气的风险,可谓是祛邪而不伤正,外敷内服皆可。

《本草正》:"疗痈肿、喉痹,除周身寒湿、恶疮。"
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消毒疮、疔疮,炙汁涂敷之,煲酒亦可。"

土茯苓

梅毒

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,好多常用的药材大都始记于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
而关于土茯苓的记载却真的很少,直到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,说土茯苓可以“冶杨梅毒疮”后,才广为人知,而土茯苓之名也是出自于《本草纲目》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
土茯苓虽始记于《本草纲目》,但早在唐宋之际,土茯苓已作药材入用,只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同,导致市场需求不大,流通于市的规模较小,所以留下的史料记载也相对不多。

直至16世纪初,土茯苓因成为治疗梅毒、痛风等症的良药,而逐步进入欧洲人的视野。

而今,土茯苓也是治疗梅毒的要药而广为临床所用。

此外,土茯苓不仅可以治疗梅毒,也可用于汞中毒。

《滇南本草》:"治杨梅疮毒、丹毒。"

《本草纲目》:"解汞粉、银朱毒。"

土茯苓

土茯苓虽功效良多,但服用时需避免饮茶,以免影响药效。

此外,肝肾阴虚者还须慎用之。

评论: 阅读: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