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去过牛街的北京人是不完整的(上)

佚名 2022-03-13

先声明一下,本人并非史学家,本文涉及的观点和出处未经考证,如有纰漏,请各位海涵,日后不要追责。

没去过牛街的北京人是不完整的,没去过牛街的吃货是不完整的,没去过牛街的北京旅游,也是不完整的。

牛街目前是北京唯一叫“牛”的街道。上网查了半天,还有一个叫牛栏山,但和街没半毛钱关系。所以论独特和霸气,牛街说自己第二,谁敢说第一。没去过牛街,你就不叫正宗地道的北京人。

我们首先来说说,北京回民的来历。

一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,最开始要追溯到元朝,蒙古人征战西亚和东欧时,征服了那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,比如阿拉伯人、波斯人等。这些民族,一边帮着蒙古人打仗,一边随蒙古军从陆上经过新疆来到中国。所谓“回回军”指的就是他们。

明朝推翻元朝的过程中,回族将领做出了突出贡献。明初一直流传着十大回民保国的佳话。在回族将领中当首推常遇春,至今在北京穆斯林中仍然传诵着他带兵北伐蒙元、平定中原的事迹。明朝的建立有赖于常遇春、胡大海、华云、丁德兴、沐英等回族将领的奋战。明成祖朱棣为了北征,定都北京时从南方带了大量回回。数百年来,回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,对于北京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,他和北京土著人民共同缔造了这座美丽的城市。如今回回和汉族早已骨肉相连,回回是“老北京”重要组成部分不容置疑。

再说一下牛街名称的由来。

目前北京全市回民人口共有20万以上,而牛街这里有4万多,是北京最大的回民聚集区。

牛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,从牛街南口的南横西街到牛街北口的广内大街,全长645米,整个牛街地区胡同连着三十多条胡同,其中回族住户相对集中比较著名的有街东的教子胡同、西砖胡同、法源寺前街、法源寺后街、莲花胡同、烂漫胡同、丞相胡同、麻刀胡同、输入胡同等;街西的德泉胡同、糖房胡同,吴家桥头条、二条、三条、四条,枣林斜街……我目前供职的单位所在地就是牛街街道办,我公司所进行的城市更新项目就在牛街街道所属的枫桦社区。回民不吃猪肉,只吃牛羊肉。原因大概如下: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,既不能看到天,也不能回头,穆斯林们是讲究回心转意的,而猪的这一特性和穆斯林的这一生活习惯背道而驰,这是穆斯林不吃猪肉的原因之一。


牛街从明朝起就是牛羊肉市场,绵延600年以上,它以牛羊肉市场为发端为中心,延伸出从原材料、制成品到餐饮消费的完整的产业链,并将一个网络般的服务,铺向几乎整个北京城,满城尽带清真店,比如涮羊肉,就叫个啥啥顺,清真炒菜,就叫个啥啥轩,卖清真熟食的,就叫个啥啥斋。


所以牛街真的很牛波一。这个名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回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和民族信仰。我相信世上不会有第二个名字来命名这里能比牛街更贴切。


牛街在全国人民心目中肯定比不上王府井、西单、大栅栏那么有名气,但牛街却是北京特色文化和餐饮的LOGO。老人们说,北京哪有什么小吃,驴打滚、艾窝窝、切糕、豌豆黄、豆汁儿全都是清真的。所以清真饮食就是老北京饮食的代表,就是老北京的特色,老北京和清真早已浑然一体,相辅相成。



下面说说回族其他特点吧。


一会儿叫穆斯林,一会儿叫伊斯兰,百度一下才弄明白,伊斯兰是伊斯兰教的名称,信奉伊斯兰教的信徒叫穆斯林。涨知识了。


回族人原是突厥人的后代,原属白种人。随着民族大融合,回族和汉族通婚,逐渐汉化,如今全变成了汉族的面孔,只从服饰上和饮食特点上才看出差异。


回民爱戴回回帽,就是那种白色的小圆帽,据说是为了礼拜磕头时,便于前额和鼻尖着地,才把帽檐给剪了去。可以说,回民为了虔诚,免去了帽子用来遮阳的功能。


回族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,没有之一。伊斯兰国家的旗帜,除有星月标志,多以绿色为基色。穆斯林喜欢绿色的原因是,其一,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绿洲,在一望无际的浩瀚沙漠中,只要有绿色,就会有生命。其二,伊斯兰教传播的西亚、北非地区,无论是定居的农业文明,还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明,都离不开绿色,都以绿色为生存的基础。


近日我去牛街闲逛,误以为走进了国安主场,满眼尽是绿色。

(未完待续)

评论: 阅读:
猜你喜欢